iTwitter

SweetPod

Even if you walk and walk (2 clips)


20090425

"把眼球打扮成鏡頭!" 電影教科書系列::第2章

 
"把眼球打扮成鏡頭!" 電影教科書系列
  
   第2章 「BLUE」 藍色大海 (片長: 01:56:14)
  
  (視寫劇本部分略)
  
  技術統計: 全片 203 個鏡頭
  
   不同場景 29 個

[故事線]
(線性的故事發展, 以霧島為主體)
考試時看到遠藤被抬上救護車→與同學天臺午餐, 留意遠藤→校車上亦留意→因課堂開小差, 與遠藤有了交集→邀來午餐, 正式相識→在遠藤家借到CD和畫冊→初識中野→酒會的事→與遠藤感情增進→與同學正面沖突, 因為和她喜歡的男生去賓館→向遠藤表白→在遠藤家中, 聊了很多, 更渴望了解遠藤→遠藤生病→放暑假了, 中野告知一些遠藤的秘密→(遠藤在地下道與男人分手)①→自此對遠藤不悅→愁悶在家中, 開始練習水彩畫→不理會遠藤→與賓館男生訴說自己的苦悶→(遠藤亦不好過)②→美術室的正面沖突→不斷的走與交談, 不愿放棄遠藤→在海邊的釋懷分離→用海記錄成長的思念

①②兩處是遠藤單獨的敘事描寫, 其余均從霧島的角度, 或與霧島一起完成故事.
先說遠藤, 主要以和霧島的交往過程, 和成熟男子的短暫鋪陳, 以及中野的口頭描述來塑造表達, 是一種回憶式的或已經完成了的表達方法, 一切早有安排或已經發生, 有角色的強制性;
再說中野和賓館的男生, 自然是重要的線索人物, 推動劇情關鍵的轉折和發展. 前者奉獻了秘密, 后者鼓動了表白. 都使霧島和遠藤的關系有了較大的變化;
最后說霧島, 影片著力刻畫的核心人物, 在與以上人物的交互溝通里, 體現的是一種正在發生著的, 當下鮮活可塑的人物形象. 時間的痕跡在她身上十分明顯. 影片并未采取什么復雜破碎的敘事結構, 就是樸實簡單的時間直線. 霧島對遠藤的感情時間上可溯, 之后產生的變化也是一一對應. 從遠藤那里借來的畫冊讓她迷上了繪畫, 而遠藤常去的海邊, 也是她遠去東京后最深的思念.

幾個重要場景的使用: 海邊, 天臺, 田間校車
A. 海邊.
與海邊相關的場景共有2種. 一是海灘海岸, 一是與海邊相連的公路, 包括通向海邊的窄路和沿海公路. 在影片中共出現5次 (場8-10, 35, 55, 66-67, 69), 分布可說是非常均勻, 貫穿全片. 其中55和69較為特殊, 其余3處恰為二人關系的三階段鋪陳. 這兩處, 55為空鏡, 夾在臥室練畫和美術室看畫之間; 69即為影片的最后一場, 是DV拍下的海邊畫面. 海邊也不再僅是情感的溫床, 而是鏡頭下的主體.
B. 天臺.
共4次 (6, 15, 42, 68). 總的來說也很均衡, 但在情節推動方面作用并不大, 基本是起與海邊空鏡差不多的效果. 4次里就有3次出現完全相同的固定鏡頭. 第一次在03:59出現, 就是一個經典味道的固定畫面, 只是其后又有外延場景里的情節; 這個經典風味的鏡頭在42和68場亦出現, 且完全一樣. 天臺是女生們午餐時的秘密基地, 也是霧島和遠藤開始成為朋友的地方. 兩個空鏡頭都帶有別離的意味.
C. 田間校車.
特指在田間公路等乘校車的場景, 以及之后校車內的一些重要鏡頭. 共5次 (5, 7-11, 18-19, 30, 33), 基本是在影片的前半部分, 既是霧島向遠藤表白之前, 是交往的發生場所. 女生間為表親密, 同上下學是常用之法.

學習: 最初選擇這部影片作為剖析對象, 是自以為與第1章 「你那邊幾點」有類似, 是較好把握的慢拍作品; 但真正做起來發現不然, 總共69場與第1章的66場差不太多, 但鏡頭數卻翻了一倍多. (98×2+7=203) 除卻鏡頭數, 本片使用場景亦樸素單一, 僅29個, 比1章更少. 可能也是讓我產生錯覺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快了一倍的速度, 卻能產生相似平靜滯緩氣場的影片觀感, 是如何做到的呢? 單調場景的使用, 相仿情節的不斷發生應是重要原因. 且細細來看, 導演為了不致影片過于沉悶, 大量使用了各種反打, 調換角度的鏡頭. 因為全片里, 二人或多人對話的場景占了絕大部分, 而這在1章里是完全沒有的. 一個場景中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包括語言, 聲效, 音樂, 和不斷的變換鏡頭.

許多類似靜物畫般靜止鏡頭的使用, 也讓不斷的變換中有間隙停留, 更易讓觀者有深刻的印象. 這樣的運鏡安排也就算是達成目的, 是成功的了. 兩位主角對話時, 鏡頭總是擺放在適當的角度, 如果不是非要特寫, 一定都是中遠的全景圖. 不去割裂人物與周圍環境的完整性. 即便要在不剪切的一個鏡頭內完成的運動, 也一定是緩慢平穩的, 不破壞構成圖畫的完整和穩定度.

家庭關系的空間性描寫. 除了之前所說的3個點睛場景, 主角發生機制的場所自然是她們最普通的生活場所. 學校里的教師操場, 各自的家居住所.
先說遠藤, 影片里第一個由學校轉向家庭的場景就是她的臥室. 那里以藏著故事后續的線索, 讓霧島迷上繪畫的畫冊, 遠藤愛屋及烏的英美搖滾CD們. 其后在遠藤的廚房和客廳里, 兩人又有了更深的了解與交流. 遠藤的家人并未出現過, 兩人的談話會有所觸及卻也不會深入, 是藏在背后的一幅框架;
至于霧島, 家居住所卻是實實在在的住所, 是日常生活的場景發生地, 并不直接的推動情節發展. 家人亦未直接出現, 除了弟弟, 是一個交互工具, 用以表達霧島當下的情緒反映.

音樂的使用. 是由著名音樂家大友良英配樂, 參與演奏的也是大牌甚多; 但在成片里, 所采用的音樂并不多, 很多時候只是半分鐘左右的clip, 卻達到了讓人欣喜的效果. 場7, 18, 29, 34, 37, 48, 53, 54, 65-66, 67 均有配樂, 看起來是橫貫影片始終, 卻并不強勢. 都是兩位主角的抒情段落, 是情緒的點綴.

將各種飽含興奮的元素包裹在含蓄的表皮下, 是一條十分實用的原則. 影片里, 遠藤飽含著很多觸發戲劇興奮的元素, 但因為被時間化了, 變成已完成的飽滿狀態; 霧島角色本身的沉悶性格也淡化了她做的許多荒唐事. 說起來仿佛也有些間離效果, 觀者自覺替快要溢出的情感心緒掛上幕布, curtain or veil. 唯美的攝影風格, 優雅簡潔的場景設置, 以至樸素悠揚的配樂氣質, 都為這條原則做了很好的注腳. 處處體現出的是一種節制的美感, 緊縮觀者胃口的同時, 也將自己內在性的空間大幅拓寬, 是筑有陽臺的一類影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