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witter

SweetPod

Even if you walk and walk (2 clips)


20090404

廖慶松+李律+松原幸子


我想青春片無論貴賤都是可以填補寂寞的, 比在flickr上找到一個可以愛上的靜物攝影師更容易.















-1. 廖慶松 ⊥ 渺渺

廖桑在侯導那里得到過 "云塊剪輯法" 的美名, 意思是說剪出來的片子好像天上的云朵般是抽離的, 片段的, 但又有浮動中靜止的美感. 故作深沉的解釋, 其實就是悶嘛, 希望能營造出每一個相對獨立的場景氛圍, 抓住當下的狀態和意境. 這個理念幾乎要成為臺灣電影的一個標簽, 是看一部片子夠不夠味道的一把標尺.

觀看 「渺渺」 是一個奇怪的經驗過程, 精準的臺版青春片配置, 各類元素一應俱全, 還有適時動聽的流行歌曲入耳, 撩動淡漠的傷感. 但卻有一種荒誕的別扭混淆其中, 從影片一開頭的幾個快切鏡頭開始, 到最后輕快溫馨的結尾, 張叔平作為剪輯指導的魔力就鋪展出來. 整部影片的節奏都緊貼著主角們的性格或心情線索, 舒服的讓人甚至察覺不到痕跡. 很暢快, 于是你都來不及去品評是否爛俗的劇情, 是否不著調的演技, 這部影片已經向你展示完了令人愉悅的一面. 我想所幸不是廖桑坐鎮剪輯, 渺渺 不適合云塊; 就像在KTV里點唱 "旅行的意義", 喜歡你就趕緊大聲合唱, 誰也不想被收藏.

0. 李律 ⊥ 九降風

李律就讀于輔仁大學哲學系, 是著名音樂人李壽全的二女兒, 去年以臺北藝大的短片 「天臺」 出道, 之后就成為藝大電影研究所的老師 李啟源 的最新長片 「亂青春」 的女主角, 四處奔走各大電影節; 說到將要成為明星或是公眾人物, 她始終是以為自己會是以歌手的身份出現, 然而唱片業的不景氣, 反而讓她更加看好國片市場. 這算不算也是 海角七號 的成功帶來的后續影響呢? 對于一個并非表演出身的演員, 出演看似淺顯簡單的青春片, 臺灣的導演們背后付出的總是比想象中更多.

反復的排演和專業的表演課通常要在選角確定后持續一年左右的時間, 演員之間, 和導演之間慢慢磨出信任和默契. 因為大部分的 "海歸新導演" 多是就讀于NYU, UCLA這樣的大牌學術地方, 接受的也是美國電影工業里很完善的訓練和表達表演的方法. 所以要是像侯孝賢那樣只是弄個場景, 自己就把演員扔在那里反復抓狀態, 新導演們一定是沒有這個膽量和信心的.

因此在 「九降風」 中一下使用這么多的新演員是十分有趣的, 大概其中只有小湯的扮演者 張捷 是有比較完整的表演經驗的. (出演過 「孽子」 和 李康生的 「不見」) 臺灣主要的演員供給來自 世新大學和 臺北藝大, 前者貢獻的影視劇演員較多, 后者還經常涌現出色的舞臺劇演員. 這種情況應該也類似大陸的中戲和北影, 導演要拍戲先去這些地方挑演員. 也許是電影制作環節一個良性的表現? 但偶遇不如自己來培養, 海歸們回臺灣后并不能一下就有片拍, 大多選擇邊教書邊等機會, 其中有些人就開設了電影研究所或是表演班, 在教授的過程中發現和培養自己未來的合作伙伴. 譬如 「藍色大門」 「亂青春」就有這樣類似的制作背景. 林書宇在拍片的過程中負責帥哥美女11位的個性特長, 連做樣子吹長笛也要學滿一周的音樂課. 這樣費盡周章, 難怪拍出來的片子都溫吞; 但又不會等不及去爆發, 耐性的等待之后必有腥辣.

+1. 松原幸子 ⊥ 花吃了那女孩

從沒有聽說過松原幸子小姐給電影單獨做過配樂, 也很難想象如果有那會是怎樣的一部電影; 而音樂又會是什么樣. 或許會像 池田亮司, 但那樣的日本電影我是再也不想看的. 一定得是影像簡單的, 不然正弦波們無法入耳; 正弦波太單純, 無法像大友或是半野喜弘那樣煽情感人. 那樣的配樂是可以獨立出來另作鑒賞的, 是錦上添花之物. 那可不可以有一種配樂是以破壞的姿態出現在影片中呢? 我竊想或許松原的正弦波演奏可以, 破壞那些 "靈魂出竅" 的電影們.

本雅明強調藝術品中叫做 "靈韻" 的東西, 借此之名, 味道全由核心放空, 漫向輪廓四周的, 是為 "靈魂出竅". 「花吃了那女孩」 很靚麗的靈魂出竅, 在畫布上撒滿各色顏料, 只為打發一段無聊的飯后時光. 在這個時候也許可以看到, 攝影師和配樂人掐架, 是為了分裂也是為了曖昧. 為了各自亮出時尚平面攝影和劇場資深配樂的身份, 他們將要大干一場, 為了幫助導演打發一段無聊的飯后時光. 可以盡情在其間揮霍, 變身聽覺的陽臺, 或是家居雜志的索引, 以破壞的姿態可以在時間白白流走后, 覺得比較有意義和有價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