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witter

SweetPod

Even if you walk and walk (2 clips)


20090218

卡字幕的人


15號進影院看了 「海角七號」. 盡管心下總還有些排斥, 但始終是為沒能看完整過感到不安, 何況又是大銀幕, 溫和寬厚的氛圍能把所剩不多的厭惡感都消解掉. 海角 此時看起來也就沒有那么面目可憎了, 即使仍頂著他那 「國片之光」 的禮帽.

這樣去想的時候, 又不免覺得臺灣電影的愁苦, 為了這樣一部司空見慣稀松平常的片子鬧出如此多的動靜, 仿佛那是端坐洞穴中的先知不思轉身的愚昧, 總有坐井觀天的嫌疑.

據說臺灣每年出產的片子數量是15-20部, 和大陸自是不堪比, 大約只有后者的4%. 港片近年也是低靡, 但也有50來部的產量. 當然臺片市場的萎縮狹窄也不是今時今日的事了, 新聞局拿捏著整個電影產業的命脈, 輔導金每年是送出去一撥撥, 但出產的片子很少有合適本土市場的, 更別說去往大陸香港甚至海外了. 能去海外的也都止步某某電影節們了. 這樣的去為救命稻草般的 海角 設想開脫, 恐怕只會是越說越叫人覺得苦情想掉淚. 但臺灣人便是有這種本事, 玩笑樣的事情也能變成光環, 變成英雄; 人們要愛的臺灣電影也只能是那些或憂愁或欣喜但都點到為止, 不可大肆抒情之物, 因為他們本就沒有娛樂的本事. 娛樂亦悲情, 沉溺苦情當作娛樂事. 瓊瑤阿姨以降的偶像劇們為證.

1/  所需要的恰是無限追索童年的記憶, 青春是臺灣電影的產業. 曖昧與模糊兼具. 我想也許不少人有過類似這樣的經驗, 上小學中學的時候, 父母管教嚴, 除去學習有關的事情做別的總要多張個心眼, 聽覺甚好, 房門外一點動靜都能入耳, 動作也麻利, 一有敲門聲立刻便能把壞物藏好. 長此以往, 及至 明白父母對自己也并未有如此苛刻, 卻也已養成了習慣, 甚至可說是樂趣, 一種類似小朋友捉迷藏的幽閉樂趣. 再長大些, 成年后, 習慣的影子依舊留存, 曖昧不清, 遮掩是常態. 與外部世界的交流總是先留著一扇門. 又也許會迷戀天臺, 建筑中可延伸出的各種物件, 等待被動侵入的快感. 

這是我時常聯想到的一種臺灣青春片的雛型.

2//  再孤獨狹小的空間外總是會存在另一個空間. 這是流動的生成, 是不平衡的處境形成的勢能. 卡字幕的人便是在制造這一道屏障, 把語言被阻隔的不平衡形成的能量, 重新融入觀影者的思維情感里. 視覺模式的泛濫是不言而喻的, 聽覺總是居于次位, 即使是聽得懂語言的電影, 字幕仍在其中扮演著討喜的破壞者角色. 我時常在臺灣電影中籍由字幕學習到一些閩南語, 同時耳朵的挑剔又總是能很好的記下不同演員的說話強調. 至少我確實不少次因為聽出聲音而辨認出一些偏狹的演員, 即使有些已經從小孩長成大人, 相貌有不小的變化, 但聽覺的保存度更持久些. 每一種語言的腔調都有其特別奇妙的地方, 臺灣地小國語的道白總有混同的危險, 閩南語客家語等本就不是自身獨有, 帶著嗲腔的國語因為模式類同, 也很難讓人有高辨識度. 大量使用的語氣詞軟化了語言的飽滿程度, 道白過多還會讓人有厭煩感. 因為缺少變化, 是缺點但也有其優勢, 即是容易駕馭, 模式化也亦形成整體感覺. 另一個有趣的特點是, 「有」 字的過界使用. 這種用法的流行, 波及現在大陸人也自在的使用. 比如說明去往一個地方, 做過什么事, 都要加一個   「有」 字, 「我今天有去上課」 「他們都有說過」......
這個有, 按理解就不是擁有的意思, 而是表肯定, 即存在的意思. 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 對存在之物的肯定. 這就是他們要強調的部分.

這個部分可以對存在的事務極盡寬容, 也可以執著成癮.

3///  由此想到說話的人- 演員. 不好說去年看似繁盛的臺片市場究竟有什么大的不同, 起初多少還是給人帶來遐想的, 滿懷期待的看了一些新導演新作品, 多數還是失望的, 濫竽充數而已. 不過要說臺灣電影開始新世代也不算說的過火, 因為這些片子雖然質量不佳, 但都趨于多元化, 新面孔很多, 不光是說演員, 幕后制作也不再是3H型的典型陣容 (李屏賓-廖本榕-廖慶松-杜篤之-湯湘竹  等諸君). 欣喜還是有的, 藝術院校的健康作用有所發揮, 臺前幕后的主角們不再是可以在上一輩電影字幕中可找到的人物擔當. 從前的制作模式像是手工作坊, 老師傅提攜學徒, 代代相傳; 如今活躍的新分子們多是出身世新或臺北藝大的學院背景. 像是 06年的 「一年之初」 就打著推廣臺灣新演員的名號, 去年更是搞出 花吃女孩 九降風 那樣一坨演員的 "大片". 且個個長相形體毫不含糊.

看過一個關于 「紅氣球」 的訪談, 其中侯孝賢談到臺灣的演員, 說演員貧乏, 不敢放手去拍; 但和歐洲演員合作就是舒心, 因為自我意識比較成熟. 后來就說到自己后期的嘗試, 以及對一些新演員的看法. 有后期的嘗試, 起自 「千禧曼波」, 言下自是要夸獎舒淇, 盡管遭到不少人的質疑, 但老侯始終覺得沒有舒淇, 千禧 沒法成立, 以后的嘗試也沒了信心. 所需要的新演員們恰是這種. 并不懼怕鏡頭, 有意識但又自在自為.

沒有留言: